top of page
搜尋


免切片影像技術正引領外科病理邁向全新未來
For over a century, surgical pathology has relied on a rigid, manual workflow: rapidly freezing tissue, slicing it into thin sections, mounting it on glass slides, staining it with dyes, and examining it under a microscope. While effective, this process is slow, labor-intensive, and often destructive—consuming valuable clinical specimens in the process.
7月20日


從診斷迷霧中找出關鍵洞見:AST.AI 如何協助醫師對抗抗藥性菌株,搶得治療先機
在全球對抗傳染病的戰役中,抗生素抗藥性(AMR)無疑是最嚴峻的威脅之一。許多曾經有效的抗生素正逐漸失去作用,讓各國醫療系統面臨空前挑戰。這場危機不只是缺乏新藥的問題,更在於我們是否能夠迅速且精準地判斷,哪種治療對每位病患最有效。在這樣的關鍵時刻,診斷速度往往決定了病患的生死。
7月10日


美中機器人遠距手術大對決:誰將引領醫療未來?
2024 年 6 月,中國泌尿外科專家張旭博士締造歷史,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洲際遠端前列腺切除手術。他透過 5G 光纖網路,僅以 135 毫秒的延遲,從羅馬遠端操控機器人,為身處北京的患者進行精密手術。張旭表示:「遠端手術將是外科醫學未來最關鍵的發展方向之一。」這項突破也凸顯中國在遠距醫療與手術機器人領域正加速崛起,挑戰全球領先地位。
6月22日


人工智慧正在重塑乳癌檢測的未來
乳癌依然是全球女性最常見、也最具威脅性的疾病之一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資料,光是 2020 年,全球就新增了 230 萬起乳癌病例,造成約 68.5 萬人死亡。每年,數以百萬計的女性面對乳癌帶來的挑戰,凸顯出更可靠、準確且即時的檢測方法的重要性。儘管醫療技術和治療方式已有重大進展,早期發現仍是提高治癒率與存活率的關鍵。然而,傳統檢測工具如乳房攝影術(mammography)仍存在許多限制,包括判讀結果因人而異、容易漏掉早期跡象,以及偽陽性率高,進而引發不必要的焦慮與過度醫療。
6月8日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