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機器人鋪路:基礎建設邁入新紀元 【影片】

沒有工人的道路


中國最近完成了京港澳高速公路 158 公里的重鋪工程,而這次施工的景象與傳統道路工程截然不同。工地上沒有戴著安全帽與反光背心的工人,而是完全由人工智慧驅動的無人機、自動化鋪路機與機器壓路機進行管理。現場沒有任何勞工,也沒有任何人暴露在危險中。


機器人鋪路:基礎建設邁入新紀元

對一般駕駛人來說,結果很單純:一條平順、完美無瑕的道路。但對基礎建設領袖而言,這一刻象徵著自動化的一大飛躍——一個關於安全、效率,以及未來人類勞動角色的深刻問題。

工地上沒有任何勞工。取而代之的是無人機、自動鋪路機與機器壓路機的聯合作業。

誰建造了這些機器?


這項成就背後的推手是中國最大的國有製造商之一 三一重工。該公司研發了 SAP200C-10 自動化鋪路機,能以毫米級精度鋪設 19.25 公尺寬的瀝青。輔助作業的是九部機器壓路機,其中六部重達 13 噸,三部重達 30 噸,能以同步節奏壓實路面。天空中則有無人機群,利用高解析攝影機、GPS 與北斗定位系統掃描路面、辨識施工區域並監控進度。所有設備透過一套低延遲的艦隊管理系統進行協調,確保機器運作能達到公分級的精度。

中國機器化車隊一覽: SAP200C-10 鋪路機能以毫米精度鋪設近二十公尺寬的瀝青。九部壓路機同步壓實路面;無人機群則透過 GPS 與北斗定位掃描並追蹤每一細節;一套協調系統確保整個流程在公分級的精度下完成。

這整套由人工智慧控制的硬體,在無人現場參與的情況下完成了道路重鋪,大幅降低風險,並確保整條高速公路品質一致。




現場的聲音


對三一重工的工程師來說,最大的挑戰並不是建造這些機器,而是讓它們能夠和諧運作。總工程師劉文博士表示,壓路機的同步性是關鍵難題——每一部壓路機重量介於 13 至 30 噸之間,如果壓實的時機稍有偏差,瀝青就可能在日後出現裂縫。透過開發一套艦隊控制系統,他的團隊得以像指揮舞蹈般協調壓路機,每一個動作都精確到公分。他強調,這項技術的重點不是消除人類的工作,而是重新分配。過去人們必須暴露在車流與危險之中,如今則轉移到控制中心,監控感測器並分析無人機數據。他說:「工作正在從體力轉向認知。」


倫敦政經學院的政策分析師 Sarah Johnson 從另一個角度切入。她認為這項技術固然令人印象深刻,但真正的挑戰在於治理。如果一個人工智慧系統決定道路何時、如何重鋪,那麼一旦發生問題,責任應由誰承擔?Johnson 指出,擁抱自動化的國家必須盡快重寫監管框架,否則「技術的發展速度將遠快於法律。」


來自巴西聖保羅的道路維護主管 Miguel Santos 則提供了拉丁美洲的觀點。他指出,在他的地區,勞動成本雖然低於歐洲或中國,但道路施工的危險性卻很高。每年都有工人在夜間施工時因車禍而喪生。對 Santos 而言,問題的重點不在於自動化是否能立即帶來經濟效益,而在於它是否能拯救人命。他直言:「如果能降低死亡率,我們就應該採用。」



Sparknify 的「Human vs. AI」視角


來自工程師、政策分析師與現場主管的觀點指向同一結論:自動化不只是機器在速度或精度上勝過人類,而是重新塑造人們所扮演的角色,並重新界定責任所在。這正是 Sparknify 的「人類 vs. AI」框架切入之處。


中國的道路重鋪工程不僅僅是一個節省成本的創新案例,更是一個社會與哲學的研究對象。機器顯然在操作層面上表現卓越,能夠持續作業、全球協調,並保持不受疲勞影響的一致品質。然而,即便道路旁的勞工逐漸消失,人類的新角色仍然必不可少。監督、技術調校與倫理監管的功能比以往更加重要。


這不是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零和遊戲,而是邁向人機協作的轉變。

這個故事不是取代,而是轉型。人類與機器正學習成為互補的力量,各自放大彼此的優勢。


機器人鋪路:基礎建設邁入新紀元
Photo Credit: Sany Heavy Industry


全球脈絡:基礎建設自動化的興起


中國的示範其實只是全球趨勢的一部分。在赫爾辛基,道路管理部門使用「數位分身」(digital twins)——持續由無人機與感測器更新的城市交通網路虛擬模型——來預測數月甚至數年後需要重鋪的區域。在美國,公共事業公司已經使用無人機進行電塔檢查,將工時縮短一半以上,並降低了工人的風險。


在英國,里茲市試驗了能在幾分鐘內完成施工的自動化修補坑洞機器人;而在舊金山,Built Robotics 公司則將傳統挖土機改裝成自動化機具,能在夜間無需人員的情況下鋪設光纖管線。同時,歐盟正推進 HERON 專案,讓地面機器人與空中無人機協作維護基礎設施,並減少工安事故。


自動化道路的優勢: 持續運作、不受疲勞影響;大幅降低人員受傷風險;成果更可預測、更平順;因緊急維修減少而降低長期成本。




案例研究一:里茲的坑洞修補機器人


里茲市測試了 ARRES Ultra,一種能在八分鐘內掃描、切割、填補並壓實坑洞的自動化機器人。在首輪試驗中,它完成了超過 500 個修補工程。過去需要三人團隊與交通改道的作業,如今能由單一機器在離峰時段安靜完成。

里茲的坑洞修補機器人
Leed ARRES Ultra

每個坑洞八分鐘,對比人工 45 分鐘。

然而,公眾信任成為一大挑戰。居民初見無人機器擋道時頗為不安。工程師們因而建立透明溝通機制,在機器上加裝 QR code,連結至即時影像與作業說明。建立信任與技術本身同等重要。



案例研究二:北歐的數位分身城市


在赫爾辛基,數位分身能模擬數千種由雪地車釘胎造成的路面磨耗情境。這種前瞻性策略在三年間將緊急維修減少了 35%,並節省了數百萬歐元成本。更重要的是,它改變了公眾的期待。

這就像和城市下棋——你能比天氣提早三步。

通勤族發現路面更平順,突如其來的封路更少,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態度也更積極主動。



案例研究三:美國的 Built Robotics


舊金山的新創公司 Built Robotics 透過改裝既有的重型機具,讓自動化更為普及。其「Exosystem」能讓挖土機持續自動挖掘光纖管線。在德州,三部安裝此系統的機器,以比傳統團隊快 40% 的速度完成了縣域內的光纖鋪設。這項工程原需十二名工人輪班,如今僅需兩人遠端監控即可完成。


美國挑戰: 多數州法規仍要求持牌操作員必須在場;責任歸屬框架尚未確立;工會的抵制使廣泛應用更加困難。


一個人性的問題


中國的高速公路重鋪計畫乍看之下是機器的勝利,但更深層的是人類角色的轉變。人類不再消失,而是轉換位置。程式設計師持續微調 AI 模型;維護工程師負責重新校準機器車隊;分析師將道路數據轉換為都市規劃洞見;倫理監督者則確保符合環境與監管標準。

自動化並不抹除人類,而是重新定義人類。
機器人鋪路:基礎建設邁入新紀元
Photo Credit: Sany Heavy Industry


前方的挑戰


邁向全面自動化的基礎建設之路仍有障礙。首先是高昂的前期投入成本,即便長期能節省開銷,也讓許多單位望而卻步。其次,公眾的懷疑仍在,許多人抗拒讓「無臉的機器」管理重要的公共資產。富裕國家會更快採用,而落後地區可能因此加劇基礎建設差距。此外,工人的再培訓也是重大挑戰——道路工人不可能一夜之間變成數據分析師,因此政府必須投入大規模的再教育資源。


展望未來


想像一條永不休眠的高速公路:每天早晨有無人機掃描路面,人工智慧預測裂縫可能的蔓延位置,自動化車輛安排維修時程,機器鋪路機與壓路機以毫米級精度完成修復,而主管則在控制中心遠端監看,調整演算法而不必再冒險站在車流中。


從里茲的坑洞修補機器人,到赫爾辛基的數位分身,再到中國的 AI 管理高速公路,這個藍圖早已存在。接下來需要的,是規模化、建立信任,以及制度改革。


在智慧基礎建設時代,誰該做什麼?


中國的 158 公里高速公路重鋪工程不僅是一項工程壯舉,更是一個社會與政治的轉捩點。人類勞動不是被消除,而是被提升。人們正從危險的工地退到後方,進入監督、分析與倫理治理的位置。機器取代的是風險,而不是人類的價值。


我們不希望機器取代人,而是希望機器取代危險。 - 三一工程師

隨著自動化在全球加速,迫切的問題已不再是機器能否接手,而是人類將如何治理、引導並與它們合作。能自我掃描、自我修復與自我回報的道路已經到來。對人類而言,挑戰在於要牢牢坐在駕駛座上,而不是消失在方向盤後。

留言


Upcoming Events

更多文章

訂閱文章和活動通知

感謝您的訂閱!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