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「機車女神」其實是男人:FaceApp 揭示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模糊邊界

在這個真假界線因手指一滑而瞬間模糊的時代,一則來自日本的故事震撼了全球。 一位華麗亮眼的「機車女神」憑藉著結合時尚、速度與魅力的照片,在社群媒體上迅速吸引大批粉絲。 然而,真相卻出乎意料——這位女神其實不存在。 在帳號背後的,是一名 50 歲男子,他透過 FaceApp 這款人工智慧驅動的影像變換工具,將自己成功塑造成一名年輕女性。


The Biker Goddess Who Turned Out to Be a Man

網路上的震驚很快轉為著迷。這是單純的欺騙、另類的表演藝術,還是未來世界的預演?在 Sparknify 看來,這正是一個典型的 人類 vs. 人工智慧 案例——這也是我們 Human vs. AI 電影節 的核心精神,讓創作者探索人工智慧如何顛覆並重塑故事敘事。



FaceApp:幻象的推手


要理解「機車女神」事件,就必須回頭看看背後的工具——FaceApp。這款應用由 Yaroslav Goncharov 與他的公司 Wireless Lab 於 2017 年推出。Goncharov 曾在 微軟 與 Yandex 任職,他打造了最早將 深度學習人臉轉換技術 帶進大眾市場的應用程式之一。


FaceApp 憑藉逼真的臉部變換功能迅速風靡全球,其代表性特色包括:


  • 年齡濾鏡:可模擬數十年後的蒼老模樣,或回到年輕時的樣子。

  • 性別轉換:將使用者重新塑造成另一種性別的樣貌。

  • 風格與美化效果:包括髮型、鬍鬚、妝容、眼鏡等多樣選項。

  • 笑容與表情調整:從細微變化到戲劇性轉換,重塑情緒氛圍。

  • 背景與濾鏡套用:提升整體視覺效果與氛圍感。


採用 免費下載 + 高級訂閱 模式,FaceApp 讓使用者能免費體驗基本功能,付費後則能解鎖進階濾鏡。到 2022 年,這款僅有約 50 人團隊維運的應用,年營收已突破 8,000 萬美元


The Biker Goddess Who Turned Out to Be a Man: FaceApp and the Blurry Line Between Human and AI

然而,成功的背後始終伴隨著爭議。批評聲音涵蓋了 隱私問題(例如使用者的照片究竟存放在哪裡、如何被處理),以及濾鏡中潛藏的 文化偏見,像是美白效果或不敏感的「種族」變換。這些爭論正凸顯了「機車女神」事件為何會引起廣泛共鳴:FaceApp 恰恰處於 娛樂、創意、倫理與真實性 的交叉點。



數位身分中的人機張力



「機車女神」的故事揭露了當今 AI 驅動時代的一個核心矛盾:


  • AI 可以輕易改寫感知。 幾次在 FaceApp 上的點擊,就能把一張普通自拍轉換成全新的身份。

  • 演出仍由人主導。 姿勢、文字敘述、社群互動——這些依舊需要鮮明的人類創造力。

  • 真實性的界線日益模糊。 這個帳號究竟算是「虛假」?還是一種全新的數位表演形式?


The Biker Goddess Who Turned Out to Be a Man: FaceApp and the Blurry Line Between Human and AI

這種身分模糊現象已不再是小眾趣聞——它正逐漸成為主流。隨著 AI 在照片、影片與語音生成上的能力日益精進,網路世界將充滿那些在傳統定義中「既可能存在,也可能不存在」的角色。



生成式 AI 與電影未來



從 FaceApp 的濾鏡開始,短短幾年就快速發展成完整的 生成式影片製作。如今,創作者已能:


  • 生成栩栩如生卻從未存在過的演員

  • 打造完整的電影世界與場景,無需攝影機與龐大團隊。

  • 透過 AI 聲音克隆,自動生成對白與配音。



這正是 Sparknify 切入的舞台。我們的 Human vs. AI 電影節 正面對這些迫切的問題:


  • 當 AI 擔任「導演」時,究竟代表什麼?

  • 當觀眾無法分辨演員是真人還是 AI 時,他們的情感體驗會受到什麼影響?

  • 人類的創意能否與 AI 的高效並存?


我們深信,電影的未來不是 AI 取代人類,而是 人類與 AI 攜手合作,共同開啟全新的敘事疆界



黑暗面:AI 潛在的濫用情境


雖然「機車女神」事件看似趣味十足、無傷大雅,但它同時揭示了 AI 工具(如 FaceApp)在不當使用下可能帶來的危險。


深偽勒索與威脅


AI 能生成涉及真實人物(政治領袖、企業高層,甚至一般民眾)的不雅影像,並成為勒索的工具。


政治假訊息


若 FaceApp 級別的真實感應用在世界領袖身上,偽造影片可能顯示他們宣戰或發表極端言論,足以引發社會恐慌,甚至國際危機。


身分竊取與詐騙


透過高度逼真的換臉技術,犯罪分子可能在視訊通話中冒充親友,誘使受害者交出個資或金錢。


文化與社會操弄


AI 濾鏡若以美白或改變五官作為「美化」手段,將加深既有的偏見,並在全球傳播有害的刻板印象。


信任的瓦解


當任何照片或影片都可能被修改,公眾將逐漸對眼前所見失去信任——新聞公信力下降,對機構的信賴削弱,真假界線徹底崩解。


Sparknify,我們提出這些情境並非為了製造恐懼,而是提醒大家:與 AI 工具保持批判性互動至關重要。同一項技術既能激發創意,也可能在缺乏規範時引發危機。



超越娛樂的意義

The Biker Goddess Who Turned Out to Be a Man: FaceApp and the Blurry Line Between Human and AI

「機車女神」故事看似一則網路奇聞,但它實際上揭示了更廣泛的社會挑戰與深遠影響:


網路中的信任與身分


當 AI 能夠重新塑造一位網紅的形象時,我們又該如何確認自己所看到的公眾人物、新聞,甚至親友的真實性?


真實性的價值


品牌與創作者必須學會駕馭一個同時渴望 創新 與 透明 的市場環境。



混合式敘事的新時代


未來的創作者不再只是導演或剪輯師——他們也將成為 AI 的編排者,把技術與人類的想像力交織在一起。



Sparknify 的 Human vs. AI 電影節:文化實驗場


Sparknify,我們創立了 Human vs. AI 電影節,讓這些問題能被直接探索。我們的展演涵蓋:


  • 純人類創作的作品——彰顯真摯的創造力與情感故事。

  • 完全由 AI 生成的作品——展示機器想像的速度與規模。

  • 人機共創的混合作品——結合人類視野與 AI 技術,創造出單方無法完成的內容。



就如同「機車女神」事件模糊了人與機器的界線,影展也邀請觀眾思考:


  • 我們真正信任的是誰?

  • 在故事裡,我們最在乎的究竟是真實性、影響力,還是創新?

  • AI 如何才能成為 助力 而不是 陷阱



創作者 AI 使用指南:責任與啟發



像 FaceApp 與生成式 AI 這樣的工具,正帶領創作者邁入未知領域。以下原則可幫助 AI 成為創意的加速器,而不是信任的侵蝕者:


保持透明


清楚告知觀眾作品中哪些部分使用了 AI。透明能建立信任,也能將爭議化為對話。


避免強化偏見


避免產出或使用加深種族、性別、年齡刻板印象的濾鏡或輸出,並留意 AI 的隱性偏差。


把 AI 當作助力,而非遮掩


勇於實驗,但別讓 AI 抹去你的聲音。最佳作品往往是人類故事與 AI 技術的協奏。


尊重隱私


避免未經同意使用他人肖像進行改造。對某些人來說這或許有趣,但對其他人卻可能是侵犯。


聚焦創作價值


問自己:AI 的加入是否帶來獨特價值? 如果僅是噱頭,就應重新審視它的必要性。


這些並非絕對規則,而是 AI 時代邁向負責任創作文化的基石



身分、創意與張力的交會



「機車女神」不僅是一則網路趣聞,而是一面鏡子,映射出我們共同的未來:一個 AI 正在重塑身分、敘事與真實 的世界。


創辦人 Yaroslav Goncharov 的願景,到 FaceApp 病毒式的濾鏡爆紅、再到全球爭議與濫用風險,它展現了生成式 AI 的承諾與挑戰。一方面,它讓創作更民主化;另一方面,它也拋出了嚴肅的倫理疑問。


Sparknify,我們不把它視為威脅,而是契機。透過擁抱 人類 vs. AI 的張力,我們能引發對話、啟發創作者,並激勵觀眾重新思考未來的可能。


因為故事的未來不會只屬於人類,也不會只屬於 AI——而是兩者碰撞時激盪出的 創意火花


2025 Sparknify Human vs. AI Tech Fair & Film Festival
May 17, 2025, 11:00 AM – 7:00 PMPlug and Play Tech Center
立即報名

👉 敬請關注 Sparknify Human vs. AI 電影節,在這裡您將親身感受 FaceApp 與生成式 AI 如何顛覆並重塑電影、身分與文化的未來。

留言


Upcoming Events

更多文章

訂閱文章和活動通知

感謝您的訂閱!

bottom of page